发布时间:2025-10-15 18:03:12    次浏览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齐湘辉 陈键兴)“马万祺先生是澳门社会最具影响的人士,有着很高的威望,爱国爱澳伴随了他的一生。”听闻马老去世,曾多次采访过他的新华社记者李凯惋惜地说。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爱国人士,澳门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澳门中华总商会永远会长马万祺先生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斯人远去,音容犹存,多位因工作与马老结识的新华社记者深感悲痛,动情追忆起采访马老的珍贵往事。爱国爱澳的楷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马万祺非常喜爱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两行诗。李凯回忆说,马老在受访中多次提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以此诗句赠与他,他深深认同这种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并常常以此自勉。马万祺先生1941年移居澳门,在工商界奋力拼搏,业绩斐然。事业有成的他始终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牵挂着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大业。李凯说,马老从新中国建立伊始就积极支援、参与国家建设,与周恩来、叶剑英、廖承志等都有来往。他的诗词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作家出版社汇集出版,邓小平为其题写了书名。1993年首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后,马万祺连任多届,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呕心沥血。1997年3月,马万祺来京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老人家虽已年逾古稀,但思路非常清晰,无论国家大事,还是澳门问题,谈起来都条分缕析。”李凯说,“言谈中,他说到能为澳门、为国家多做一些事而深感自豪,让人非常感动。”马万祺曾先后担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澳门回归祖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澳门回归前夕,李凯再次采访马万祺。老人已八旬高龄,仍以强烈的使命感,不辞辛苦地全身心投入特区筹备工作,让李凯深为感佩。“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澳门回归后,前景将更光明。”马万祺当年说过的话,如今早已成为现实。老人始终如一的满腔赤诚,让李凯难以忘怀:“他的身上,有一种力量,有一种温度。”新华社记者房宁2003年至2005年曾在澳门分社工作,在她的印象中,澳门各个重要场合,大到回归周年庆典,小到民间社团活动或是校庆典礼,常常能见到马老的身影。“他在澳门社会的声望是公认的,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一直在为凝聚爱国爱澳力量做着哪怕只是点滴的努力,传递着对'一国两制'和澳门未来的坚定信心。”房宁说。 平易近人的长者马万祺先生在澳门社会中德高望重,可谓一呼百应,但身居高位的他却始终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翻看老照片,可以发现,马老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热情满满。“他的手很柔软,很温暖。”李凯至今还记得与马老握手时的感觉。“几次采访马老,都受到他的热情接待。他温和亲切,就好像自家的长辈。他讲话有浓重的广东口音,为了照顾记者,总是讲得很慢,还不时询问记者是否听得明白。如果记者表示没有听懂,他会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2004年,时值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时任新华社澳门分社记者王红玉曾对与邓小平有多年交往的马万祺先生进行了一次专访。“马老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还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中去采访。马老的家是中式风格,客厅墙上挂了许多字画。”让王红玉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马万祺当天一改平日在公众场合的西装打扮,身着立领中式衣服,脚上一双布鞋,“十分朴素”。王红玉说:“马老在回忆邓小平同志时用了八个字:'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这也正是马老先生给我们的感受。”由于当时有电视记者,拍摄画面需要老人几次更换座位,当时85岁的马老总是“欣然配合”。满腔热忱的诗人马老不仅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钟爱作诗填词,笔耕不辍,特别是每逢重要节庆、重大事件都会赋诗言志。熟悉马万祺的记者都知道,每到澳门回归周年,老人一定会有新作推出。李凯记得,澳门回归那年的采访中,马万祺曾兴致勃勃地用浓重的广东口音朗诵作于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签署时的诗作:“国土回归已有期,同胞雀跃庆庄仪”。“老人的诗饱含炽热的真情,尤其他自己念起来,更是感人至深。”李凯说。马万祺的诗歌贯穿着爱国爱澳的情感红线,对此房宁也深有感触。她回忆起2003年刚到澳门时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是马万祺亲赴澳门中联办,送交500万澳门元捐款用以支持内地抗击“非典”。当时,马老还赋诗一首,称颂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无私奉献人歌颂,正气长留天地间”,褒扬他们“弯弓却敌万钧轻”,必将“赢得人间赞颂声”。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对马万祺说:“你是一个企业家,同时是个人民诗人。”文学大家夏衍则在为《马万祺诗词选》所作序言中有如是评价:“无一不本爱国之深情,谘嗟咏叹于民族国家之忱乐,寄怀纵目于河山风景之兴替”。